心臟健康

心臟健康

心臟健康心脏是维持人体各项机能正常运作的关键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动,任何身体中的器官、组织或细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给养分,都无法生存,因此维持心脏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课题。

心脏病长年位居新加坡国人十大死因的第三名,了解如何保养心脏,则是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点。

常识心臟健康

大蒜有助血液循环,还能预防血栓?7种常见清血管食物不良的生活习惯,或长期摄取过多精致食物,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健康,使动脉血管壁因脂肪斑块沉积而逐渐失去弹性,变得僵硬,严重时甚至造成血管阻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为了维护血管健康,日常饮食中应多选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与减少脂肪堆积的食物。

《Hello健康》为您盘点 7 种有助清理血管的食物,帮助维持良好血流、保养血管功能,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大蒜助促进血液循环,还能降低血栓风险?7种有益血管健康的食物

7大清血管食物

食物 1:鱼油

鱼油常被称为“血管清道夫”,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Omega-3脂肪酸,在维持人体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无论是脑部、眼睛还是神经系统的细胞,都需要Omega-3来维持正常运作。

根据《白血球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于 2019 年发表的研究显示,经常摄取深海鱼类的人群,由于能摄入充足的EPA(二十碳五烯酸) 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不仅能降低三酸甘油脂水平,还能保护心脏功能,维持血管健康,同时也较不容易出现肥胖或心血管疾病。

大蒜助促进血液循环,还能降低血栓风险?7种有益血管健康的食物

食物2. 橄榄油

橄榄油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约 85%,稳定性优于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研究,高含量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体内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并改善心血管健康。研究也指出,若每天摄取约半汤匙橄榄油,可将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至少15%。

同时,卫生单位也提醒,虽然橄榄油属于健康油脂,但不适合用于油炸或高温烹调。这是因为高温会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产生自由基甚至致癌物,不仅无法达到保养血管的效果,反而会增加身体负担。

食物3. 坚果

坚果富含天然健康油脂,能帮助提升“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同时维护血管功能。坚果中还含膳食纤维,不仅能增加饱足感,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不过,食用坚果时应注意:

避免发霉坚果:发霉的坚果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长期摄取可能导致中毒或增加致癌风险。

选择无调味坚果:避免过多盐分或糖分摄入,同时减少热量负担,更有助于血管健康。

食物4. 莓果类

莓果类(如草莓、蓝莓、覆盆子、蔓越莓)是抗氧化物与花青素的重要来源。适量摄取,不仅有助于维持细胞正常运作,还能保持血管畅通与弹性。

研究显示,莓果类食物能帮助降低低密度胆固醇(LDL)与氧化自由基的结合,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正面效果

大蒜助促进血液循环,还能降低血栓风险?7种有益血管健康的食物

食物5. 番茄

番茄富含钾离子、茄红素及多种抗氧化物,能够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钠离子,协助维持血压稳定。茄红素同时具备强效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持血管弹性,预防血管硬化与阻塞。

此外,番茄还能减少低密度胆固醇(LDL)的氧化过程,对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及保护心血管健康尤其有益,因此也适合心血管疾病患者适量食用。

食物6. 大蒜

大蒜富含硫胺基酸、蒜素,以及锗、钙、铜、铁、钾、镁、硒、锌等矿物质,同时含有维生素A、B1、C等营养成分。研究显示,大蒜中的活性成分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压,并维持血管健康。

此外,蒜素具有一定的抗癌潜力:

可抑制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与代谢

调节身体解毒系统的相关酵素作用

协助修复细胞并增强免疫力

因此,大蒜不仅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也可能在预防癌症方面发挥作用。

大蒜助促进血液循环,还能降低血栓风险?7种有益血管健康的食物

食物7. 酪梨

酪梨富含维生素 A、C、E与B群,以及钾、铁、镁等矿物质。其中的单元不饱和脂肪含量约53%,多元不饱和脂肪含量约18%,有助降低血中胆固醇,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适量食用酪梨,可帮助预防动脉硬化、心脏病与中风。

此外,酪梨的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不仅能增加饱足感,抑制过度食欲,也能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对血糖管理有一定帮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事实查核由 Hello 健康 • 一周前

心臟健康

高血压患者适合吃的5大水果:有助降血压,还能降低癌症风险由 黃斯煒醫師 审核 • 2周前

心臟健康

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变,原因、类型、症状、诊断与治疗由 吳慶南醫師 审核 • 2025/09/02

心臟健康

心脏衰竭能治愈吗?了解分级、原因、症状与治疗由 賴建翰醫師 审核 • 2025/08/28

心臟健康

心脏“小洞”要注意!认识卵圆孔未闭(PFO)的症状与治疗由 黃斯煒醫師 审核 • 2025/08/25

探索更多心臟健康分类

更多 心臟健康 相关文章瓣膜性心脏病

心脏瓣膜手术:瓣膜修补与置换、手术类型与费用心脏里有 4 个瓣膜,功能就像阀门,控制血液在心脏里单向流动。如果瓣膜关不紧,血液可能会逆流,增加血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一般来说,风湿热(Rheumatic fever) 和 先天性心脏缺陷是造成瓣膜性心脏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的主要原因。患者可能因为瓣叶缺少或瓣膜脱垂导致瓣膜关闭不全及钙化引起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

在医疗资源较落后的地区,风湿热是造成瓣膜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尤其常见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 或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而在医疗较先进的国家,瓣膜病主要来自 退化和钙化,常见的有主动脉狭窄(Aortic stenosis)、主动脉关闭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 和二尖瓣关闭不全。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瓣膜情况,选择做瓣膜修补或瓣膜置换手术,以改善心脏瓣膜的问题。

瓣膜修补

如果瓣膜还可以修复,医生通常会尽量保留病人自己的瓣膜。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换人工瓣膜,因为人工瓣膜价格较高,而且耐用度不如原来的瓣膜。若是使用机械瓣膜,还会有血栓风险,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

修补方式会根据瓣膜的问题来决定,包括:

填补破洞

分开黏在一起的瓣叶

切除部分组织,让瓣膜能正常开关

缝合瓣膜底部

加装瓣膜环,提升瓣膜的稳定性

瓣膜置换

如果病人的瓣膜已经不能修补,医生就会考虑用人工瓣膜来替换原有的心脏瓣膜。人工瓣膜主要分成2大类:

机械瓣膜:最早出现的人工瓣膜,由金属、陶瓷或塑料制成。它的优点是寿命长、费用较低,但缺点是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血药来减少血块和血栓风险。因此,机械瓣膜通常较适合年轻、预期寿命较长的病人,或者原本因心房颤动就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的病人。。

组织瓣膜:大多由牛或猪的组织制成,比起机械瓣膜更容易被人体接受,也比较不容易产生血块。虽然有人体心脏瓣膜移植会更理想,但大多数还是以动物组织瓣膜为主。生物瓣膜价格较高而且不如机械瓣膜耐用,不过血栓风险较低,适合年长者或有其他严重疾病的病人使用。一般只需要在术后约 3 个月短期服用抗凝血药。另外,组织瓣膜也较适合有怀孕计划的女性,因为长期服用抗凝血药对怀孕和胎儿可能有不良影响。

心脏瓣膜手术类型

在瓣膜修补手术中,常见的方式包括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另外,也可以透过导管置换瓣膜或使用特定修补技术来治疗。以下是几种主要手术方式的介绍:

传统手术

传统手术是最常见的瓣膜治疗方式,医生会进行开胸手术,暂时停止心脏跳动,并借由体外循环机器维持血液循环。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或严重的瓣膜问题,能够完整修补或置换瓣膜,但术后恢复时间通常较长。

微创手术

顾名思义,微创手术是对身体创伤较小的一种方式。与传统开胸不同,微创手术不需要锯开胸骨,而是透过胸口侧边的小切口,从肋骨之间进入心脏进行操作。

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减少因切开胸骨带来的术后疼痛和感染风险,也让病人更自在穿着低领衣物。不过,侧胸部仍可能留下较明显的疤痕。

微创手术一般常用于二尖瓣、三尖瓣修补及主动脉瓣置换。随着科技发展,内视镜辅助手术 和 达文西机器人手术已让微创技术更为精密和安全。

影像辅助胸腔镜手术

影像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是一种利用胸腔镜辅助的手术方式。医生会在胸侧开一个或几个小切口,将手术器械和摄像镜头伸入体内,再透过萤幕影像来操作,双手则在体外控制器械。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不用锯开胸骨或肋骨,也不需要用撑开器大幅扩大伤口,就能完成瓣膜修补或置换手术。早期的胸腔镜技术只有2D 影像,空间感有限;现在已有3D影像技术,让医生在操作时更直觉、更精准。

达文西(机械手臂)

达文西手术只需要在胸口开四到六个约8–12mm的小孔,就能提供足够空间完成手术。医生会坐在一旁的控制台上,操作机械手臂来使用手术器械和摄像镜头。

达文西手术的优点不仅是伤口更小、恢复更快,也能减少医生在长时间精密手术中的疲劳,避免因手抖增加的风险,从而降低手术失误的机会。

经导管介入手术 (Transcatheter Valve Therapy, TTVT)

经导管介入手术是一种无需开胸的心脏瓣膜治疗方式。医生会通过腹股沟、手臂或颈部的血管插入导管,将人工瓣膜、夹子或支架送入心脏,修补或替换病变的瓣膜。这类手术特别适合年长、身体虚弱、或手术风险较高的病人。

在心脏瓣膜修补与置换方面,常见的导管手术包括: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 TAVI)

是一种无需开胸的瓣膜置换手术。医生会从病人腹股沟或手臂的血管插入一根导管,导管上携带折叠好的人工主动脉瓣。人工瓣膜被推送到旧瓣膜的位置后,会撑开原本钙化或狭窄的主动脉瓣,并固定在位。

适用对象:

主动脉瓣狭窄严重,出现胸闷、晕厥或心衰竭症状

高龄(>70 岁)或身体情况不适合开胸手术

有合并慢性病(糖尿病、肾病、肺病)增加手术风险

经导管二尖瓣修补术 (例如 MitraClip)

属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修补手术。医生会从腹股沟静脉插入导管,将一个或多个小夹子送入心脏,把二尖瓣两片瓣叶夹合,让瓣膜能更紧密关闭,减少血液逆流。

另外,这种瓣膜置换手术也同样适用于二尖瓣(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TMVR)三尖瓣的置换。

适用对象:

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

出现气促、心衰等症状

手术风险高,不适合传统开胸修补或置换

经导管三尖瓣修补或置换术

三尖瓣病变(例如三尖瓣关闭不全)传统上很难处理,许多病人因高龄或身体状况无法承受开胸手术。近年来,经导管三尖瓣手术提供了新的选择。

常见的方式包括:

三尖瓣夹合修补(Tricuspid clip):类似 MitraClip,将瓣叶夹合以减少逆流

三尖瓣导管置换:以导管方式放置一个新的瓣膜,直接取代原本功能不良的三尖瓣

适用对象:

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出现浮肿、腹水、呼吸困难

[…]

由 吳慶南醫師 审核 • 2025/08/22

动脉粥状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全解析:原因、症状、检查与治疗在新加坡,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血管阻塞或心肌梗塞的案例相当常见,而“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医学名词也常被提及。究竟动脉粥样硬化是什么?为什么血管会硬化?《Hello健康》带您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动脉粥状硬化是什么?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又称动脉粥状硬化,这个名词源自希腊文,其中 “Athero” 指的是像粥一样的沉积物,“sclerosis” 则是硬化的意思。它专指因为脂肪在血管壁堆积,导致血管变硬、变窄的情况,是动脉硬化的一种。

为何血管中有脂肪堆积?

广义来说,脂肪会堆积在血管内,主要是因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引发一连串反应。

简单讲,受损的血管内皮会分泌黏性的糖蛋白,让血管通透性增加,使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称“坏胆固醇”)渗入血管壁,在那里发生氧化反应,引起发炎。发炎会吸引免疫细胞(单核球变成巨噬细胞)来吞噬这些氧化的 LDL,结果形成泡沫细胞。

当这些泡沫细胞死亡,再加上结缔组织的修补,就会逐渐在血管壁堆积,形成脂肪斑块。随着斑块越来越多,血管管径越来越窄;如果病人又缺乏运动,血管肌肉层失去弹性,血管就更容易硬化、狭窄,甚至完全堵塞。

若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抽烟)没有改善,斑块会持续累积,进一步恶化血管健康,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动脉粥状硬化会怎样?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血管内壁会慢慢累积脂肪斑块,让血管越来越狭窄。除了阻塞血流之外,这些斑块还有可能破裂,导致血小板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内壁,形成血栓,把血管完全堵住。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就会造成心肌梗塞;发生在脑血管,就可能引发中风。即使在身体其他部位,血栓也可能脱落,随着血液流动到较小的血管,造成栓塞。

动脉硬化形成的脂肪斑块大致分成2种

脂肪斑块还可以细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不稳定型斑块比较容易破裂,是造成心肌梗塞和急性冠状动脉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稳定型斑块则常见于钙化的情况,这类斑块不容易破裂,所以较少引起急性症状,但还是会造成血管硬化和狭窄的问题。像老年人常见的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valve stenosis),就和稳定型斑块沉积在瓣膜上并钙化有很大关系。

动脉粥状硬化症状:出现不适,把握黄金3小时就医

由于脂肪斑块的堆积是长期累积的过程,轻微的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往往没有任何症状。直到血管管径被斑块严重压缩,或是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时,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

而不同位置的动脉粥样硬化,会带来不同的症状,常见的有以下3种:

冠状动脉粥状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胸口疼痛(心绞痛),感觉像有重物压在胸口,甚至会有喘不过气的情况。

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麻痹、说话困难、言语混乱、单眼暂时性失明,或单侧脸部肌肉下垂,也可能发生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如果症状持续恶化,就可能发展成中风。

周边动脉粥样硬化: 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腿部或手部时,通常以下肢最常见。患者可能会出现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或抽筋(间歇性跛行),休息后才会缓解;严重时还会有下肢缺血的情况,影响活动甚至伤口愈合。

何时该寻求医生的帮助?

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斑块和血管狭窄,是公认的中风高风险因素。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亲友出现疑似症状(例如胸痛、脚麻),一定要尽快把握黄金治疗期,在3小时内就医检查,以免拖延导致严重后果。

动脉粥状硬化的11类危险因素

如今已经知道,血管内皮受损是导致脂肪斑块堆积的关键原因。那么,是什么让血管内皮受损,进而让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呢?目前已知最常见的 11 个危险因素包括:

高血压

衰老

高三酸甘油脂

早发心脏病的家族史

吸烟

过量饮酒

肥胖

糖尿病

炎症性疾病,例如关节炎(Arthritis)、红斑性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或其他感染

缺乏运动

不健康饮食(高胆固醇、高油)

动脉粥样硬化 6 大并发症:血管老化、失去弹性时就会出现

冠状动脉心脏病

周边动脉疾病

动脉瘤(Aneurysms)

慢性肾病

颈动脉疾病(Carotid artery disease)

中风

动脉粥状硬化6大诊断方法

一般来说,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类型不同,为了确定血管狭窄的位置和形状,医生通常会安排心导管检查,并结合以下其他诊断方式来判断:

血液检查:用于确认血糖和血脂(胆固醇、三酸甘油脂)是否异常,这些指标异常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征兆。。

听诊:医生会用听诊器检查血液流动时是否有杂音(血管杂音),借此判断血管是否因动脉粥样硬化而狭窄,并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参考。

心导管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的情况。医生会从腹股沟的股动脉插入一根细导管,并注入显影剂,再透过 X 光影像观察血管狭窄或阻塞的程度。

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用于侦测动脉是否有钙化,并协助评估血管狭窄的情况,对判断病情有帮助。

心脏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可以用来侦测浅层的动脉斑块,并协助医生评估血流情况。

踝肱血压指数(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 […]

事实查核由 Hello 健康 • 2025/08/21

心脏病

心脏肥大:定义、成因与诊断治疗全解析心脏肥大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心脏肥大?

心脏肥大其实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指通过胸部X光检查发现心脏体积增大。

很多人把“Cardiomegaly”直译为“心脏肥大”,其实容易引起误解。单从字面来看,cardio是心脏,megaly是变大,Cardiomegaly指的只是心脏扩大,并不一定代表心肌变厚。

举例来说,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是指负责泵血的左心室扩大,但心肌反而变薄甚至无力,因此用“心脏肥大”描述不够准确。相较之下,称为“心脏扩大”更能准确反映其实际情况。

心脏肥大有多常见?

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出现心脏肥大是很常见的。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若未能及时且妥善控制,心肌会逐渐增厚(Hypertrophy),随后心脏会扩大(Cardiomegaly),最终可能发展成心脏衰竭。此外,年长者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心脏扩大。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和控制风险因素,能有效降低心脏肥大的发生风险。建议你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及预防措施。

心脏肥大的原因

造成心脏肥大的原因多样。某些心脏疾病(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因素,会让心脏泵血变得异常费力,增加心脏负担。长期下来,心肌会逐渐增厚,最终演变成心脏扩大。

此外,心脏感染或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也会直接损伤心肌,提升心脏肥大的风险。

以下是11种最常见导致心脏肥大的原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左心室负担加重,心脏为了将血液输送到全身,需要更加用力,导致心肌肥厚,进而引起心脏扩大。此外,高血压还可能引起心房扩大。

瓣膜性心脏病:心脏瓣膜负责防止血液逆流。如果因风湿热(Rheumatic fever)、先天性心脏缺陷、心脏感染或结缔组织疾病等原因导致瓣膜受损,血液可能逆流,造成心室扩大。另外,如果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左心房的血液流向左心室会变得不顺畅,容易在左心房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主动脉,可能导致全身各处发生中风。

心肌病变(Cardiomyopathy):心肌病变会引起心室扩张、心肌肥厚或纤维化,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进而降低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因心脏血管变窄,心脏需更用力搏动以维持足够的血液供应。长期如此,容易导致心脏肥大,最终发展为心脏衰竭。

心肌受损:心肌炎(Myocarditis)或心肌梗塞会损伤心肌,形成疤痕,导致心肌缺氧和心律不齐(Arrhythmia),这些情况可能引发心脏肥大。

心包膜积水(Pericardial effusion):心包膜是包裹心脏的囊状组织,内含心包液,起缓冲和润滑作用。心包膜积水时,胸部X光可见心脏扩大。若积水过多,会压迫心脏,影响血液循环,这种严重情况称为心包填塞(Cardiac Tamponade)。

红血球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偏低:表示贫血,患者体内缺乏足够的健康红血球,无法有效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组织。若未及时治疗,慢性贫血可能导致心跳加快或不规则,心脏为了补偿氧气不足,会增加血液输出量,进而引发心脏肥大。

甲状腺疾病: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还是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都可能导致心脏肥大及其他心脏问题。

体内含铁过多:血铁沉积症(Hemochromatosis,又称血色素沉着症)是身体无法正常代谢铁,导致铁质在多个器官堆积,包括心脏。血铁沉积症(Hemochromatosis,又称血色素沉着症)是身体无法正常代谢铁,导致铁质在多个器官堆积,包括心脏。

类淀粉沉积症(Amyloidosis):是一种罕见疾病,患者体内异常蛋白质主要有两种类型:轻链淀粉沉积(AL,Light chain amyloidosis)和甲状腺素淀粉沉积(ATTR,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

生理性心脏肥大:就像健身时肌肉变大一样,运动员因长期高强度训练或比赛,心脏会产生适应性的肥大,以满足身体对血液供应的需求。

心脏肥大的症状

有些人虽然心脏肥大,但没有任何征兆或症状,其他人则可能会有下列的征兆、症状:

呼吸困难、急促

心律不整

水肿

疲劳

心悸(Palpitation),或感到心脏在短暂1~2秒内暂时停止跳动

什么时候该求助医生?

如果您出现以下症状或体征,请立即联系医生寻求专业协助:

胸痛

手臂、背部、颈部、下巴、腹部疼痛(非典型胸痛)

严重呼吸困难或急促

昏倒

心脏肥大的风险因素

许多风险因素可能导致心脏肥大,包括:

高血压:血压高于140/90 mmHg即属于高血压。

家族病史: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心脏肥大,患病风险会增加。

心脏疾病:包括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疾病及心脏感染等。

心脏肥大的并发症

心脏衰竭

心脏骤停或猝死

血栓

心杂音

心脏肥大的诊断与治疗

(持续恶化的心脏肥大可能会导致心脏衰竭)

心脏肥大通常先通过心电图进行初步筛查,随后利用影像检查深入评估心脏状况。其他常用的心脏检查方法包括:

影像检查:透过胸部影像检查,检测你心脏是否有问题,常见的检测项目有:胸部X光、心脏电脑断层扫瞄(CT scan),或心脏核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

心脏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运动心电图(Stress test)

心肌组织切片检查(Biopsy)

心脏肥大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如果您的心脏肥大是由心肌病变或其他心脏问题引起,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服用以下药物:

利尿剂(Diuretics):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钠和水分,减轻动脉及心脏压力。

[…]

由 吳慶南醫師 审核 • 2025/08/18

心脏感染

心肌炎: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防方式发炎是人体在遭遇病毒或细菌入侵时产生的免疫反应,能帮助抵抗病菌、加速伤口愈合。但如果发炎发生在心脏,就会比较严重,可能引发并发症,例如心内膜炎(Endocarditis)和心肌炎(Myocarditis)。

以下《Hello健康》将带您了解心肌炎的成因、症状、治疗方式与预防方法。

什么是心肌炎?

顾名思义,心肌炎就是心脏肌肉发炎。多数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当病毒侵入心脏造成发炎时,病人的心脏泵血功能可能会减弱,心脏的电传导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心跳过快或不规则,也就是所谓的心律不整(Arrhythmia)。另外,心肌炎也可能导致心脏动脉出现斑块,增加中风和心肌梗塞的风险。

造成心肌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病毒、细菌,甚至寄生虫感染,都有可能让心脏发炎。以下是一些可能引起心肌炎的原因:

病毒感染

腺病毒(Adenovirus)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简称 HSV)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肠病毒(Enterovirus)如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及伊科病毒(Echovirus)

德国麻疹(German measles)

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 EBV)

人类疱疹病毒第六型(Human herpes virus 6, HHV-6)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链球菌(Streptococcus)

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寄生虫感染

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

弓形虫(Toxoplasma)

真菌感染

念珠菌(Candida)

霉菌,如麴菌(Aspergillus)

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自体免疫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全身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 SLE)

高安氏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

韦格纳氏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又称华格纳氏肉芽肿)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简称 GCA)

药物治疗

一些治疗癌症的药物、抗生素、抗癫痫药物,以及古柯硷(Cocaine),都有可能导致心肌炎。

心肌炎的种类

根据新加坡安心基金会(MyHeart.sg)的说明,心心肌炎在病程上通常分为3种类型:

1. 急性心肌炎(Acute myocarditis)

病情来得很突然,常在数天或数周内出现症状。

[…]

由 姜冠宇醫師 审核 • 2025/08/16

胆固醇

高密度胆固醇过低?解析原因、危害与参考标准许多人一听到“胆固醇”,就会有刻板印象,觉得胆固醇对人体有害;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胆固醇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过,您可能不知道,胆固醇也是人体合成荷尔蒙和构成细胞膜所必需的重要成分之一。

大部分人担心的是胆固醇过高,但也有人会出现胆固醇过低的情况。这对人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胆固醇过低,以及会有哪些症状?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胆固醇过低?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胆固醇过低”指的是哪一种胆固醇偏低。以一般血脂检测中最常见的指标为例,胆固醇主要分为:

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总胆固醇代表体内所有胆固醇的总和,包括低密度、极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胆固醇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主要负责将肝脏制造的胆固醇,通过血液输送到需要的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会与血液中的胆固醇结合,把它送回肝脏进行代谢。

至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医学界仍在研究。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则意味着血管内会沉积更多胆固醇,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胆固醇过低原因

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广泛存在于肉类和鸡蛋中。素食者、不爱吃肉或热量摄取不足的人,可能会出现胆固醇偏低的情况。不过,这并不是因为食物中的胆固醇太少,而是制造胆固醇所需的原料之一——饱和脂肪摄取过少所致。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体内的胆固醇浓度主要由肝脏制造,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只占很小一部分。

此外,一些遗传疾病,例如史密斯–兰利–欧匹兹综合症(Smith-Lemli-Opitz Syndrome,简称 SLOS)、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或癌症等,也可能导致体内胆固醇浓度下降。

胆固醇过低会有危害吗?

有学者认为,胆固醇过低可能会影响正常细胞功能,尤其对胆固醇含量占全身约 25% 的大脑,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已知胆固醇是合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因此这种说法听起来合理。部分研究也发现,胆固醇浓度过低,可能与癌症、出血性中风(Hemorrhagic Stroke)、抑郁症(Depression)有关。然而,目前仍缺乏普遍公认的研究结果,能够确切证明胆固醇过低对人体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罕见疾病 SLOS(史密斯–兰利–欧匹兹综合症,Smith-Lemli-Opitz Syndrome)患者因基因缺陷,导致体内胆固醇合成出现问题,大多数患者都会有胆固醇过低的情况,可能伴随小头、腭裂、心脏缺陷及脑部发育异常等症状,这类患者反而需要通过胆固醇补充剂来改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般人胆固醇偏低也会出现类似症状。

至于总胆固醇过低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医学界目前仍未有定论,因此一般不会针对胆固醇偏低进行治疗。目前主流医学仍以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点。

胆固醇过低的参考标准

其实,不仅胆固醇过低对人体的危害尚无定论,目前医学界对于胆固醇过低的具体标准,也没有统一共识。

以一般胆固醇与三酸甘油脂的检测标准来看,只规定总胆固醇应低于 20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低于 130 mg/dL,但并没有明确标出应高于多少。

根据美国知名医疗机构——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的资料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低于 40 mg/dL,通常可被视为胆固醇非常低的情况。

该如何看待胆固醇检测结果?

胆固醇过低究竟会对一般人造成什么影响,医学界目前尚无定论。人们对胆固醇的看法,以及医生给出的建议,也可能会随着研究进展而改变,甚至与过去的建议相反。

无论如何,现阶段的医学治疗重点,仍放在处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等问题。至于胆固醇过低的好坏,仍有待更多研究解答。

如果你的胆固醇水平不在参考范围内(化验报告上可能以红字标示),建议向医生咨询,并讨论改善的方法。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由 黃斯煒醫師 审核 • 2025/08/15

解決手腳冰冷

心脏支架懒人包:种类、费用及术后注意事项什么是心脏支架?为什么要装心脏血管支架?

心脏支架的正式名称是冠状动脉血管支架,主要用来治疗冠状动脉阻塞和狭窄的患者。当血管因疾病严重变窄时,医生会通过放置支架来撑开狭窄的血管,确保血流畅通,同时防止血管再次狭窄或血管内膜剥离。

心脏支架外形是细小的管状物,撑开后呈环状网格结构,长度和宽度有多种规格,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支架。

心脏支架通常由不锈钢、钴铬合金或镍钛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根据用途和设计,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裸金属支架

药物涂层支架

可吸收支架

不同长短、大小之心脏支架

心脏支架种类与费用:涂药支架、非涂药支架、可吸收式支架

临床上首次使用心脏支架可追溯到1986年,当时法国医生Jacques Puel和瑞士医生Ulrich Sigwart在一名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成功植入支架,开创了历史先例。

近40年来,心脏支架从最初的传统非涂药支架,发展到现在包括涂药支架和可吸收式支架两种新类型。

心脏支架种类1:非涂药支架

费用:新加坡的公共医院通常有部分医保(如Medisave或Medishield Life)给付,患者自付金额相对较低。

特色:装入血管后,血管内皮细胞大约在4至8周内修复完成。

优点:血栓发生率较低;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灵、保栓通)服用时间短,一般只需1至3个月。

缺点:支架内再狭窄风险较高,约20%至30%的患者会出现。

心脏支架种类2:涂药支架

费用:在新加坡,涂药支架价格通常介于约 SGD 3,000 至 SGD 8,000 不等,具体费用视支架品牌和医院而定。部分情况下可通过Medisave或Medishield Life申请部分报销。

特色:支架表面的药物会缓慢释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生,有效减少血管再狭窄。

优点:再狭窄风险低,约5%。

缺点:术后需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灵和氯吡格雷)至少一年,以减少血栓风险。

心脏支架3:可吸收式支架

费用:在新加坡,费用较高,通常需自费,每支约 SGD 11,000 至 SGD 13,000。

特色:材质主要包括聚乳酸(polylactides)、镁(magnesium)、聚酐(polyanhydrides)及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s)。可维持6至9个月的血管支撑力,术后2至3年内逐渐在血管内分解吸收。

优点:根据材质不同,支架会逐渐被人体吸收,减少长期异物感。提供早期血管支撑,维持斑块稳定,同时保留血管的自然功能和弹性。

缺点:价格昂贵,患者须自费。术后需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灵和氯吡格雷)至少一年以上,防止血栓形成。

备注:心脏支架费用因品牌和医院定价不同,实际价格请参考各家医院公布的资料。

心脏支架以心导管手术施作

心导管是一根比血管还细的软管,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从手臂、鼠蹊部或颈部穿刺进入动脉或静脉,进行心脏血管的检查或治疗。穿刺伤口约0.2厘米,属微创操作。

心导管会沿着血管通到心脏病灶处,配合显影剂和X光影像,方便医生实时观察血管是否有阻塞或狭窄。整个检查过程大约需要30分钟。

医生在心导管检查后,确认血管阻塞的位置和严重程度后,会视情况使用气球扩张或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帮助恢复血流畅通。

心导管检查或手术过程中,患者一般保持清醒,医生会使用麻醉药物减轻疼痛。此治疗创口小,恢复快,通常手术后隔天即可出院回家。

心导管检查通常会用到检查导管、麻醉药、显影剂和X光设备。当患者运动心电图或核子扫描显示缺氧,且临床症状符合条件时,新加坡医保(如Medisave或Medishield Life)可部分报销费用。患者一般需自付数千新币,具体收费以各医院公告为准。

心脏支架手术时间需要多久?住院多久方可出院?

使用心导管进行心脏支架植入手术,时间大约1至3小时,具体视患者病情而定。通常需住院约3天。

第1天:手术前一天入院检查

第2天:进行心导管手术

第3天:出院

心脏支架手术风险有哪些?

对于冠状动脉阻塞或狭窄患者,心脏支架手术是传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以外的另一选择。此手术创口小、疼痛轻、住院时间短,但仍存在以下潜在风险:

出血

心律不整

脑中风

心肌梗塞

肾功能恶化

过敏休克

死亡

其他并发症

心脏装支架术后饮食建议与禁忌

心脏装支架术后,患者需服用抗凝血药物,因此应避免同时服用改善末梢血液循环的银杏叶制剂,以免增加出血风险。如有需要,请务必咨询专科医生。

服用抗血小板药期间,如需进行拔牙、肠镜或胃镜等可能出血的治疗或检查,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心脏装支架患者的日常饮食建议与限制

均衡饮食,多摄取膳食纤维

避免高胆固醇、高油脂和高盐分食物

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取

控制甜食和酒精的摄入量

心脏装支架术后不能做什么?术后若感不适怎么办?

心脏支架手术卧床时间

患者手术后回到病房,可先喝少量清水,等待10至20分钟,如无恶心或呕吐症状,便可开始进食。

心导管自鼠蹊部进入:术后须卧床休息12小时。

心导管自手部进入:术后休息2小时后,即可下床活动。

心脏支架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2~7天:伤口尚未完全愈合,出院后前两天须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之后可拆除纱布,无需涂抹药膏。避免泡澡以防感染。如出现伤口疼痛、红肿或发炎,应立即就医。

术后7~14天:避免伤口附近过度活动或承受压力,如剧烈运动和提重物。

术后1个月后:禁止进行激烈运动或可能撞击胸口的活动。如伤口出血且加压3至4分钟仍未止血,应尽快就医。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应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迹象,如牙龈出血、黑便、皮肤瘀青或血尿等。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心脏支架术后,虽然血管和血流已恢复畅通,但若不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血管阻塞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日常生活应注意以下事项:

禁止吸烟及避免暴露于二手烟

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120/80 mmHg […]

事实查核由 Hello 健康 • 2025/08/14

高血压

吃懂降血压药!了解8种高血压药的功效、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新加坡生活压力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可能引发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新加坡卫生部数据显示,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风、糖尿病及肾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子,也是新加坡常见的健康负担之一。高血压就像体内的隐形定时炸弹,需持续关注和管理。

因此,面对高血压患者时,医生会根据个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降压药物。不过,所有药物都有可能带来副作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需谨慎处理,避免影响疗效甚至引发危险。本文整理了9种常见高血压药物,详细说明它们如何降低血压、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

高血压药物一:利尿剂(Diuretic)

当患者血液中钠含量过高时,身体会增加血液中的水分以稀释钠浓度,导致心脏泵血压力升高,血压上升。体液增加也可能引发水肿。利尿剂通过促进排尿,帮助肾脏排出多余水分,消除水肿并降低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线用药。

利尿剂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利尿剂通过加速身体排水,可能引起频尿、脱水、低血钠和姿势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等症状。

单独使用呋塞米(Furosemide,一种利尿剂)或同时服用地高辛(Digoxin,又称毛地黄)时,可能导致钾离子流失,血钾过低。患者可能需要补充葡萄、香蕉、哈密瓜等高钾水果,但请先咨询医生是否有此需要。

晚上服用利尿剂可能会引起夜间频尿,影响睡眠质量,建议提前几小时服药,以避免睡眠受影响。

高血压药物二:硝酸盐(Nitrate)

硝酸盐类药物中,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 NTG)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用来治疗心绞痛。它能减轻心脏的前负荷,让心室收缩时肌肉所承受的压力降低,同时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流量,从而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

除了硝化甘油(NTG)之外,还有一些长效型硝酸盐药物,这些药物同样能扩张血管,且有固定的服药时间,但作用较温和,不像NTG那样激烈。它们主要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较少单独用来治疗高血压。

硝酸盐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硝化甘油片可能会导致血压突然下降。

副作用包括头痛、头晕、心跳加快、恶心、呕吐,以及体位性低血压。

突然停药可能会引发心绞痛。

请勿与威而刚(如西地那非)等壮阳药同时使用,以免血压降得过低。

高血压药物三:钙离子通道阻断剂(CCB)

钙离子通道阻断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主要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肌肉细胞,帮助血管平滑肌放松,从而使血管扩张,降低心肌收缩力,达到降血压的效果。CCB 可分为二氢吡啶类(Dihydropyridine)和非二氢吡啶类(Non-dihydropyridine)两种,二者的作用略有不同。

Dihydropyridine:主要阻断周边血管的钙离子通道,帮助血管扩张。

Non-dihydropyridine:则主要阻断心脏的钙离子通道,降低心跳速度。

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避免吃葡萄柚或喝葡萄柚汁。

副作用可能包括头痛、便秘、水肿、头晕、疲倦、恶心和呕吐等。

有收缩性心衰竭或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不适合使用。

非二氢吡啶类(Non-DHP)钙离子通道阻断剂通常不建议与乙型阻断剂(β-blocker)一起使用,以免引起心跳过慢或心脏传导过度抑制。

高血压药物四:血管收缩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血管收缩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主要通过抑制血管收缩素I转变为血管收缩素II,防止血压升高;同时还能减少血管收缩素对缓激肽(Bradykinin)的分解,增加缓激肽的浓度,从而促进血管扩张。

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孕妇和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此药。

不建议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同时使用,以免损害肾脏并增加其他副作用风险。

副作用包括皮疹、干咳、味觉减退、肾功能衰竭和血管性水肿等。

若与保钾利尿剂合用,可能导致血钾升高。

高血压药物五:血管收缩素受体阻断剂(ARB)

血管收缩素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简称ARB)的作用与ACEI类似,但ARB是通过阻断血管收缩素II与AT1受体结合,来促进血管舒张,达到降血压的效果。

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孕妇和肾动脉狭窄患者禁止使用。

不建议与血管收缩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同时使用,以免损害肾脏并增加其他副作用风险。

副作用包括干咳、低血压、头晕、鼻塞、腹泻和消化不良等,其中干咳的发生率比ACEI低。

若与保钾利尿剂合用,可能导致血钾升高。

高血压药物六:乙型阻断剂(β-blocker)

β受体阻断剂通过阻断交感神经上的肾上腺素β受体,抑制肾上腺素的作用,使心跳变慢,血压下降。由于有其他更有效的降压药物,通常不会优先用β阻断剂治疗高血压,除非患者患有心肌梗塞或心脏衰竭,且可能根据情况与其他药物合用。

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包括头晕、呼吸困难、手脚冰冷、疲倦、恶心、心跳变慢或不规则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β阻断剂可能抑制交感神经反应,掩盖低血糖时的心悸和手颤等症状,或者降低胰岛素敏感度,使血糖更容易升高。

其他高血压药物

以下这些药物也有降血压的效果,但因作用机制和副作用等原因,通常作为治疗高血压的次要选择。

七、甲型阻断剂(α-blocker)

阻断α肾上腺素受体,促使末梢血管扩张,从而达到降血压的效果。由于α1受体阻断剂能减少膀胱和输尿管的排尿阻力,因此多用于治疗摄护腺肥大,而非主要用于高血压治疗。

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心悸、恶心、体位性低血压和逆行性射精。

不适合收缩性心衰竭患者使用。

八、直接血管扩张剂(Direct Vasodilator)

血管扩张剂与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类似,能松弛血管平滑肌,帮助血管扩张,减少末梢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不过,血管扩张剂直接作用于血管壁,不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一般可用于顽固性高血压或高血压急症患者。

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体重增加、头晕、头痛、畏寒和多毛。

血管过度扩张可能导致心跳加快,视情况可考虑与β阻断剂合用。

九、α-2交感神经作用剂(α-2 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s)

此药能作用于脑干的心血管调节中枢,激活突触前肾上腺素α-2受体,抑制交感神经活动,使血管放松、心跳减慢,从而降低血压。

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头痛、镇静和口干等。

其他注意事项

使用高血压药物前,有许多用药须知需要注意,建议先确认以下事项,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事先告知:某些药物可能会使血压升高,例如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NSAID)、避孕药、鼻喷剂等。如果患者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或有其他疾病,务必告知医生。

遵循医嘱:请勿擅自停药、更改剂量或随意搭配其他药物,以免停药后血压反弹或发生药物交互作用带来危险。

量血压:建议每天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方便回诊时医生参考。

以清水服药:服药时请以清水送服,避免与饮料产生交互作用。

服药后注意事项:服用降压药后3小时内应避免洗热水澡、过量饮酒或进行大量体力活动。

补吃药注意:若忘记服药,应尽快补吃。若接近下一次服药时间,则跳过此次剂量,直接服用下一次剂量,切勿一次服用双倍药量,以免血压过低。

告知怀孕情况:有怀孕打算或已怀孕者,请在开药前告知医生。服药期间若怀孕,也应于回诊时告知医生。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事实查核由 Hello 健康 • 2025/08/08

心律不整

心脏突然跳得很用力?可能是“心室早期收缩”,一种心律不齐。年轻和中年人要多留意“医生,我经常感觉胸口有股气卡住,有点呼吸困难。有时心脏跳动不规律,有时又突然跳得很用力,整个人感觉头晕晕的,好像在摇晃。”

以上是心室早期收缩患者常见的症状。心室早期收缩会引起心律不齐和心悸,有时也会影响呼吸,常见于45到65岁的壮年人群。《Hello健康》为您介绍什么是心室早期收缩?心脏收缩有哪些症状?这种情况会好吗?是否需要治疗?

“心室早期收缩”是什么?

心脏跳动由一套控制系统管理,位于右心房上方的“窦房结”是中枢,会发出电脉冲让心房收缩,把血液推入心室。接着,电讯传到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房室结”,再次发出电脉冲让心室收缩,将血液送入大动脉或肺动脉。这样的顺序保证血液量足够供应全身。

心室早期收缩,也叫早发性心室收缩或期前收缩,是指心室还没收到收缩信号,就提前收缩把血液打出去,所以血量比正常少,导致心脏跳动效率下降,容易感觉心跳空虚。换句话说,就是心跳不够完整用力,甚至摸脉搏时可能感觉不到跳动。

心室早期收缩会让心搏之间的舒张期变长,心脏储存更多血液。因此下一次正常心搏时,心脏会打出更多血液,让人感觉心跳特别强烈、心悸,甚至身体有晃动感。此外,强烈的心跳还会刺激肺动脉附近的迷走神经,可能引起呼吸困难或咳嗽。

引发心室早期收缩的原因

心室早期收缩源自于心室电位不稳定,造成电位不稳定的可能原因如下:

原发性

药物滥用

构造性心脏疾病

遗传性心脏疾病

肺高压、呼吸中止症

甲状腺功能异常

生活习惯或压力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例如摄取咖啡因或熬夜

心室早期收缩会好吗?需要治疗吗?

针对心室早期收缩患者,医生会通过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波检查心脏功能是否异常,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和症状严重程度,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1. 心脏功能正常,心律不整次数不多

此类心室早期收缩可能是由于作息不正常、压力过大所导致,透过改善生活、维持健康的生活型态,就能改善心室早期收缩。以下提供6点建议:

睡眠充足

减少生活压力或适度释放压力,例如运动、旅游、瑜珈等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情绪激动

戒烟及远离二手烟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叶、酒类

2. 心脏功能正常,心律不整次数频繁

医生可能会开具以下三种药物,帮助减少心室早期收缩的发生和心律不齐的情况。

乙型阻断剂:康肯(Bisoprolol)、卡菲蒂罗(Carvedilol)

钙离子阻断剂:心舒(Verapamil)、卡迪尔(Diltiazem)

抗心律不整:脏得乐(Amiodarone)、心利正(Propafenone)

3. 心脏功能异常,针对病因进行改善

如果心脏功能有异常,医生会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肺高压或甲状腺功能异常。若心室早期收缩严重,可能需要考虑做电烧手术,以防心脏收缩功能受损,甚至发展成心脏衰竭。

若采用电烧手术治疗,会使用3D立体心律不齐定位系统,确认异常放电位置,再用电烧导管烧灼异常处,使异常放电消失,改善心室早期收缩。手术时间约2至3小时,成功率约80%至90%。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由 黃斯煒醫師 审核 • 2025/08/07

胆固醇

胆固醇过高会怎样?如何改善?胆固醇过高原因、症状解说现代人三餐不规律、活动量普遍不足,长期下来容易面对胆固醇过高,也就是俗称的“高血脂”问题。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或相关健康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18岁以上的国人有高血脂的情况,比例持续上升,表示大约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高血脂。而且这个趋势仍在攀升中。

高血脂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当体内的脂肪持续堆积在血管壁上,又没有适当控制,就可能导致动脉硬化,进一步引发血管阻塞、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等严重心血管疾病,风险不容忽视。

其实,胆固醇过高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Hello健康》将为您解说胆固醇过高的成因、所谓胆固醇的“正常值”又是多少,当发生胆固醇过高时有何症状,让您一次搞懂如何预防与管理高胆固醇,为自己的心血管健康把关!

胆固醇的作用

胆固醇其实对心血管健康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相反而言,胆固醇能协助建构细胞膜与荷尔蒙的产生,少了胆固醇,人体也无法正常运作。

我们常听到的“坏胆固醇”、“好胆固醇”其实是来自运载胆固醇的蛋白质——脂蛋白,它们透过包裹胆固醇的方式在血液中运行,但依据脂蛋白性质的不同,便会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将有所差异。

什么是胆固醇过高?

所谓的“胆固醇过高”通常被分为以下3大类:

总胆固醇过高

低密度脂蛋白(LDL)过高

高密度脂蛋白(HDL)过低

胆固醇过高也常称为“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或“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血液里有过多的胆固醇可能提高动脉粥状硬化(Atherosclerosis)的风险,若脂肪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则可能引发心肌梗塞,因此定期的胆固醇检测是预防胆固醇过高而引发心脏病的关键之一。

胆固醇过高无明显症状,却可能引发致命心血管疾病

可怕的是,多数胆固醇过高的患者往往没有任何征兆或不适,直到血管堵塞程度已相当严重,可能才会出现高血压、头晕等冠状动脉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的常见病征。然而,少数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或胆固醇过高病患可能会出现黄色瘤(Xanthomas)或黄斑瘤(Xanthelasma) 的症状,患者的皮肤底下(通常在眼皮周围)可见黄色的胆固醇沉淀物。

胆固醇过高?这6个原因最常见也最致命

导致胆固醇浓度升高的原因之多,即便部分非我们能掌控的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高脂血症(Familial hyperlipidaemia)、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不过,因不良生活习惯所引发的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以下6大类:

疾病:包括肝病、肾脏病、甲状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等。

抽烟:吸烟会降低HDL的浓度,提升坏胆固醇,还会伤害血管内壁,让脂肪斑块更易形成。

不健康的饮食:其实我们从食物中直接摄取的胆固醇(膳食胆固醇),对人体整体的胆固醇浓度影响不大。大部分的胆固醇仍由肝脏产生。然而,制造原料如饱和脂肪与反式脂肪若摄取过多,例如煎炸食物、甜品、面包、泡面等,就容易造成胆固醇浓度急遽上升。

缺乏运动:运动可增加好胆固醇,帮助运送多余的低密度脂蛋白回肝脏代谢,并且提高LDL的颗粒体积(小颗粒的LDL对心血管的危害更大)。

高龄:肝脏代谢胆固醇的能力,会随着年纪增长而逐渐下降。

糖尿病: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未获得良好控制,过高的血糖可能抑制肝脏中的脂解酶活性,导致‘坏胆固醇’(LDL)上升、‘好胆固醇’(HDL)下降。此外,高血糖也可能引发血管长期慢性发炎,进一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看懂胆固醇标准值,一图了解指标是否超标

胆固醇检测属血脂检测的一种,而多数人通常会一并检测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若您对胆固醇或其他血脂相关指标感到疑虑,或检测结果显示偏高,建议可咨询家庭医生、普通内科或内分泌科医生,以获得进一步评估与治疗。

总胆固醇过高该如何改善?

当胆固醇检查结果显示数值偏高时,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先从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不过,如果患者本身有糖尿病或心脏病,或经过一段时间后胆固醇仍未改善、甚至严重超标,医生便可能考虑使用药物进行进一步治疗。

调整生活与饮食习惯,有效改善胆固醇!

正视高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重要的还是从日常饮食与生活方式着手改善。建议戒烟、维持规律运动(每天至少30分钟)、减少摄取饱和脂肪,并以白肉或鱼类替代红肉,避免油炸食物、甜品及含糖饮料。若是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控制血糖,以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即使目前胆固醇指数尚属正常,也建议尽早养成良好的饮食与生活习惯,从源头预防疾病,减少未来因健康问题所带来的身心负担。

胆固醇过高的药物治疗

治疗胆固醇过高的药物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史他汀(Statin):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速率。相关药物包含辛伐他汀(Simvastatin)、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等 。

胆酸结合树脂(Bile-acid-binding resins):胆固醇是胆酸成分之一,胆酸结合树脂的机转是透过与胆酸结合,阻止肠道内的胆酸被吸收,于是肝脏便须消耗更多胆固醇制造胆酸,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相关药物如Cholestyramine。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肠道可由吃进的食物中吸收胆固醇,此药物可抑制肠道的吸收作用。相关药物如依泽替米贝(Ezetimibe)。

PCSK9 抑制剂:可抑制人体内PCSK9分子,让肝细胞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无法与其结合,肝脏就可以代谢掉更多胆固醇。相关药物如alirocumab

Lomitapide:直接和微粒三酸甘油脂传送蛋白结合并抑制其作用,以抑制乳糜微粒(Chylomicron)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达到间接减少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目的。主要用于治疗同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m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rolemia)

Mipomerson:一种寡核苷酸的反译抑制剂。可抑制人体Apo-B的合成,间接降低LDL数量。主要用于治疗同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由 黃斯煒醫師 审核 • 2025/07/12

胆固醇

低密度胆固醇是什么?正常标准是多少?如何透过饮食降低 LDL-C 低密度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验血报告中常见的LDL-C正常范围又是多少?如何降低低密度胆固醇,以减少血路堆积,避免心脑血管致命疾病风险?饮食可以改善吗?让《Hello健康》为您详细解答。

低密度胆固醇是什么?

“全球头号杀手”心血管疾病每年夺走2050万人性命,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3%;根据新加坡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新加坡十大死因中,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19.7%和5.6% ,仅次于癌症,成为国内疾病负担第二大的疾病。多油多盐及久坐、少运动、抽烟、酗酒等原因,是造成后天性心血管疾病成因,其实有75%至90%机会可以预防。

胆固醇有70%由肝脏合成,因具脂质特性,须透过脂蛋白包覆获得亲水性,才能在血液中流动,被传送至身体各处及器官,维持正常生理机能。脂蛋白可分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 IDL)及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

所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olesterol,LDL-C),也就是抽血报告常看到的LDL-C,俗称“坏胆固醇”;在正常生理机能情况下,低密度脂蛋白会将血液中的胆固醇传送至身体各器官使用,但若过多而无法完全利用,就容易堆积在组织和血管壁,血管内膜增厚而形成粥状斑块,使得血管硬化狭窄、甚至阻塞,也就是所谓的“动脉粥状硬化”(Atherosclerosis)。

(推荐阅读:胆固醇是什么?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坏 )

低密度胆固醇过高会导致哪些疾病?

人体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就会引发高血脂症,其中一项指标就是低密度胆固醇过高。因动脉粥状硬化是一种慢性过程,低密度胆固醇(LDL-C)不断累积,发生在不同部位会引发不同的疾病:

发生在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也就是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其中最致命的三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疾病、周边动脉疾病及中风

发生在脑部:例如脑动脉或颈动脉,可能导致中风。

发生在四肢血管:会引发周边动脉阻塞疾病。

低密度胆固醇正常值是多少?

低密度胆固醇是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致病因子,根据国际上超过20篇研究发现,每降低1 mmol/L (39 mg/dL) 的LDL-C,可降低1%至22%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也就是说,目前国际高血脂治疗趋势都是强调降低低密度胆固醇(LDL-C),愈低愈好。

血脂主要由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组成,其中胆固醇又分为低密度胆固醇及高密度胆固醇,一般来说,LDL-C 低密度胆固醇应维持在130 mg/dl (即100毫升血液含有130毫克以上的胆固醇)以下;但若有相关慢性疾病者, 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等,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130 mg/dl,仍应特别小心。

除了LDL-C 低密度胆固醇数值外,高血脂症还包括以下任何一项指标或合并多项数值异常:

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于200 mg/dl(即100毫升血液含有200毫克以上的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过130 mg/dl

三酸甘油脂:超过150 mg/d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男性低于40mg/dl,或女性低于50mg/dl

为什么低密度胆固醇会过高?

胆固醇是人体必需营养素,其中约70%是由肝脏合成,其余30%才是来自各种含油脂的食物;低密度胆固醇过高即包括以下因素:

饮食:高油食物,其中又以动物性脂肪影响最大,平时应尽量避免摄取高胆固醇食物,例如:内脏(脑、肝、腰子等)、蟹黄及鱼虾卵等。

吸烟: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基因:有些人可能有基因异常,或有先天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疾病:可能因为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阻塞性肝疾病等造成胆固醇过高

药物:某些药物成分也会使得胆固醇过高

低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过高会有什么症状?

低密度胆固醇过高通常没有症状,须透过抽血检查才能得知;因低密度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形同血管上的炸弹;若发生在不同部位,可能导致不同症状,包括:

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

中风。

周边动脉阻塞疾病

如何改善低密度胆固醇?

调整饮食:减少摄取高油、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等食物

烹调:避免炸、煎,改以清蒸、水煮及清炖等料理方式

减重:可改善新陈代谢疾病及降低心血管风险

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导致血管壁被破坏,导致胆固醇堆积

运动:避免久坐、成人每天建议运动30分钟、每周运动累积达150分钟

定期检查:因低密度胆固醇不易有明显症状,透过定期检查是最理想的追踪方式

饮食如何降低低密度胆固醇?

减少高油食物:包括水饺、锅贴及卤汁,或鸡皮、猪皮等高脂肪含量肉类,以及高油点如蛋糕、冰淇淋等

避免加工肉类:例如香肠、热狗及培根等

避免动物性脂肪内脏:例如脑、肝、腰子等,

避免饱和脂肪酸:如奶油、棕榈油、椰子油等,改选择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苦茶油及亚麻子油等

适量摄取坚果种子类等食物: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但每天应以一小把为限

多吃蔬菜水果:因富含膳食纤维及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建议每天至少三份蔬菜及两份水果

全谷类:建议以燕麦、糙米等取代白米等主食

低密度胆固醇70与55新标准代表何意义?

在新加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新的临床标准将 LDL-C 控制目标设定为低密度胆固醇数值70与55,作为有“非常高”和“极高”风险的病人观察指标。

低密度胆固醇的治疗目标因人而异,须依据年龄、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抽菸、生活型态与家族史等因素综合评估:根据最新《2024台湾血脂管理临床路径共识》,即透过将心血管风险分级,订出不同低密度胆固醇预估值的管理目标,将低密度胆固醇分成以下五个控制标准:

[…]

事实查核由 Hello 健康 • 2025/07/01

1234常见问题什麼是心血管系統?

心血管系統通稱為循環系統(Circulatory System),由心臟、血液和血管所組成。透過心血管系統,讓動脈能將心臟產生的帶氧血液和營養運送至身體各部位。心臟功能是什麼?

心臟的最大功用可說是血液的幫浦,能協助血液順利運送到全身。如何保養心臟?

保養心臟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可透過以下方式:

- 體重維持於標準範圍內(可由個人身高推算)

- 從事更多心肺運動,例如跑步

- 避免菸酒

- 定期檢查血壓和血糖

- 少鹽、低鈉飲食

- 維持睡眠至少7小時以減輕壓力產生心臟病的危險因子

心臟病種類繁多,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而導致心臟病發生的主因有以下4項:

- 抽菸

- 高血壓

- 過重或肥胖

- 高血脂(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什麼是動脈粥狀硬化?

脂肪、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堆積在動脈時,被稱為動脈粥狀硬化。這些在血管堆積的粥狀斑塊(Plaque),會導致動脈管壁變窄、阻塞血管流動並可能導致血栓。我有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嗎?

如果你有以下症狀,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

- 高血壓

- 肥胖或過重

- 高血脂(膽固醇、三酸甘油酯)

- 糖尿病

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心臟病家族史、55歲以上的女性、45歲以上的男性心臟病發有什麼前兆?

雖然心臟病發來得又快又急,有些心臟病發會再發作前期出現輕微不適,如果有以下徵兆與症狀,請立即就醫或撥打119:

- 胸悶或胸痛

- 頭暈、噁心、強烈嘔吐感

- 下巴、頸部、背部疼痛

- 肩膀、手臂疼痛

- 呼吸急促医师阵容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吳振宇醫師

泌尿外科 • 義大醫療財團法人義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