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大树
学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人群。而我认为卡大树便是最得意的创造成果之一。这个名词需要解释解释。卡大树的过程是这样的,一群人(4—5个人合适)将一个人尥倒,抬起来,寻找附近的大树(路灯、足球门也可以),两个人将这个人的两腿叉开,然后所有人使尽全力把这个人两腿中间往大树上撞。这项活动是初三、乃至高中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听完介绍,你可能觉得这会对传宗接代有一定害处。我没有亲身感受,但我问过当事人,他们说没有什么感觉。按理说应该如此。但话又说回来,除了少数人想通过被卡哗众取宠外,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一件十分不不光彩的事。毕竟,绝大多数人一听说有人被卡,都会赶来看看热闹,这样,你给公众留下了一个软弱可欺的印象。特别是你第一次被卡,那么厄运就降临在你的头上,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N次。
初中阶段,卡大树活动不是非常多,真正发展起来是高中。高中连老师都知道这事。而且初中,被卡的人比较集中。就我们班来说,主要是赵鹏和孟繁西,这俩小子体重不过100斤,还总惹事,机会自然就经常落在他们身上。下课时经常看见一群人逮赵鹏,可这小子是长跑健将,别看身高不足1.6米,五、六个人堵他真有点费劲。但毕竟集体力量大,他还是吃了好几次亏。
最有意思的是中考前,一节自习课,老师不在,教室里大乱,但从嘈杂的声音中还能听见孟繁西、常帅等人在斗嘴。常帅看来有些不耐烦了,要用一贯方式解决问题。于是用低沉、洪亮的声音说了一句简短的话:“下课卡他。”常帅素有威信,我们对卡大树也有很大兴趣,众人纷纷表示同意。孟繁西见大势不好,说了声:“我不想被卡大树”。而后想出了一条妙计,说道:“课间你们抓我,抓不着就算了,抓着随你们便”。大家一听,不能丢了面子,就同意了。
下课时,作为铃声的音乐在录音机中发出磁带的磨擦声一响,孟繁西仗着离门近先跑了出去。大家紧随其后,并简单地分了工:你负责一楼,你负责二楼,你负责报信……,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找着。我们一行十多个人在为他的隐蔽技术惊叹的同时,也有些自卑。各个楼层、操场大部分地区都在我们的监视之中,怎么就不见踪影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上课铃响了。我们一个个垂头丧气进了教学楼,相视无语。正当大家扫兴之时,王坤赶来报信:“抓到了!抓到了!”,我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听到这个消息,忘记了疲劳,以最快速度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其他人也一样。于是聚了十多个人,将孟繁西团团围住,没法儿,束手就“卡”吧,于是,惨不忍睹的一幕发生了,这次把他裤裆都给卡开了。我们几个上课都十多分钟了才回到教室,一个个脸上挂着微笑。孟繁西没敢和我们一起进来。但他在教室刚一露面,大家就以阵阵掌声对他表示“祝贺”……。
原来,预备铃打响后,孟繁西以为时限已过,便从藏身之地——校外回来了,当即被在此镇守的大将李永多、杨镇铭生擒活拿,在自己被卡大树的生涯又重重地添了一笔。
卡大树在其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和规律。大体是这样,在把人抬起来向大树上冲撞第一轮之后,便前后推拉,三、四下之后,上下来回蹭,三、四下之后,绕二三圈,然后将他抛在地上。通常,有很多人遭到围攻时奋力挣扎,如果他的意志非常坚定,一般他被卡的几率是非常小的。所以说,一个人面对一群如狼似虎想卡自己的人,表现出来的态度反映了他的意志品格。
卡大树是锦州莘莘学子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反映了学生们在单调的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的能力和愿望。然而,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卡大树后来的泛滥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虽然它能极大地“振奋”人们的精神,但毕竟对身体有伤害,未免有些低俗。